椎管狹窄是中老年的常見病,一般分先天性(原發性)和后天性(繼發性)??煞譃橹醒胄酮M窄、側隱窩狹窄、神經根孔狹窄。該病好發于40-50歲男性,其主要癥狀為腰腿痛,多見于一側或者雙側根性放射性神經痛,嚴重者可出現下肢無力、行走功能障礙的等。
1、腰腿痛:發育性腰椎管狹窄病人多數有腰痛及腹股溝和臀部的疼痛,而繼發性腰椎管狹窄者幾乎皆有反復發作的腰部疼痛,并且往往伴有單惻或雙側的大腿外側、后側的放射性疼痛、感覺異常。常在行走或站立時癥狀加重,下蹲或平臥時癥狀減輕或消失。
2、下腰痛:特點是前屈腰部時不受任何影響,而后伸時疼痛加重,這是因為腰椎過伸時椎間隙前部增寬,后部變窄,使椎間盤及纖維環向椎管內突出,同時黃韌帶也隨著松弛增厚,形成褶皺,使椎間孔變窄,使椎管容積進一步減小、變窄,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與馬尾神經而出現下腰痛。
3、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癥的另一主要癥狀,多見于中央型椎管狹窄或重癥病人。疼痛呈進行性發展。具體表現為病人步行約一二百米后,或站立約數分鐘或十多分鐘即感到一側或兩側小腿和足部出現疼痛、麻木、酸脹和無力,以致不能繼續行走,必須蹲下或彎腰休息片刻后方可再走。但走不久又出現疼痛,這種走走停停的現象即是間歇性跛行。
4、位置性跛行:步行或較久站立后出現間歇性跛行,蹲下或彎腰后癥狀緩解,所以這類病人常彎腰行走。另外伸腰、仰臥、俯臥均可加重疼痛,側臥屈膝可緩解疼痛。此類間歇性跛行主要是由黃韌帶向椎管腔內隆突壓迫馬尾神經所致。
5、缺血性跛行:在行走或活動下肢后出現肌肉痙攣性疼痛,在停止活動后疼痛即可消失。這種痙攣性疼痛多發生在小腿時外側肌群。
6、大小便障礙:少數病例可伴有大小便障礙。
7、神經體征:腰椎管狹窄癥因椎管腔的減小是緩慢發生的,神經組織可逐步適應其狹窄的改變,所以多數病人僅有輕微的神經體征。發育性腰椎管狹窄者多數腰椎前凸消失,少數有側彎,脊柱活動除后伸受限外多無其他異常。
8、狹窄癥:多見于腰4-5和腰3-4、之間,凡是組成神經根管的每一結構發生異常改變,如椎間隙的狹窄、關節突關節先天性肥大、黃韌帶增厚等均可引起神經根管狹窄癥。
一般是當身體橫位時,癥狀緩解會消失;當身體處于站立位和坐位時,由于重力的原因,椎管內組織液體向下聚集導致了局部壓力增高,癥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