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 解志葆教授
關節滑膜炎是多種不同類型關節炎和關節病的重要病理基礎和并發癥。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退變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病、以及各類關節炎、關節病變綜合癥等,均可隨骨質病變、滑膜炎的嚴重程度,決定關節病變的進展變化,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關節內積液,疼痛,功能活動受限。臨床關節滑膜炎以腕、髖、膝、踝關節多見,尤其以膝關節滑膜炎最為典型。
關節滑膜炎屬于中醫痹癥范疇,有關節痹痛、尪痹、厲節、筋骨痹等診斷。多由于感受風、寒、濕、濕熱邪氣,慢性勞損,跌打扭創,引起關節氣血痹阻,津液輸布不暢,痰濕內聚,“濕勝則腫”。在急性期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活動不利。緩解期關節輕微腫痛,屈伸僵著。慢性久病不愈,反復發作,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質破壞,出現關節變形,功能活動嚴重障礙等。
關節滑膜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滑膜充血水腫,滑膜細胞炎性滲出,產生積液。由于關節內酸性滑液產物的堆積,促使纖維素沉積,關節滑膜受到刺激,進一步加重炎性反應。長期慢性刺激,滑膜逐漸增厚,嚴重時纖維機化,引起關節粘連,關節活動受限。在各類關節炎患者中,由于病因、病理機制有所不同,病程與臨床表現、體征有一定的差異性,除創傷性、感染性、腫瘤性關節病變的滑膜炎有特異性外,其他關節炎早期以滑膜炎為臨床主要癥狀。積極采取治療措施,控制或治療滑膜炎的進展,關節炎的癥狀也會得到控制和治療。
傳統治療多采取休息,制動,抽取積液,關節內注藥或消炎鎮痛,激素,以及針對主要病因采取相應的無創或有創特殊治療。中醫藥治療是針對關節滑膜炎急性期的紅、腫、熱、痛、關節積液、活動僵滯;穩定期紅腫消退,疼痛減緩,關節仍有少量積液,活動不靈活;部分病人關節怕風、怕冷、遇涼則冷痛加重等癥候,進行辨證論治。
1 濕熱壅毒 流注關節:關節積液、紅腫熱痛、屈伸不利,身熱面赤、汗出口渴、便秘不暢、小便黃濁,舌質暗紅、黃厚膩苔、脈滑數。
治療法則:清熱燥濕 宣痹利濁
2 濕熱痹阻 余毒未凈:關節輕度腫脹,膚色轉黯,屈伸疼痛。身熱不揚,周身酸楚,乏困無力,二便不暢。舌質淡紅,白黃相兼膩苔,脈沉緩。
治療法則:宣痹活絡 清利濕熱
3 氣血痹阻 寒濕凝滯: 關節腫脹,屈伸不利,畏寒肢冷,怕風怕冷,遇涼疼痛加劇,小便清長。舌質淡紅,白滑膩苔,脈遲澀。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 溫化寒濕
4 溫經活絡 驅濕消腫外用處方
適用于:氣血痹阻 寒濕凝滯關節(滑膜)炎
中醫藥辯證治療關節滑膜炎的紅腫熱痛,腫脹,肢寒冷痛,關節積液,功能活動障礙等。能夠有效促進積液吸收,消除關節腫脹疼痛,漸行恢復關節功能,有積極的臨床治療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