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炎的表現是什么?
(三)脊柱炎
頸腰椎椎間盤、后側小關節的退變在大于 60 歲的老年人中是很常見的。退變使得椎間隙狹窄、骨贅形成,壓迫神經根和脊髓。類似四肢關節的骨關節炎,也會產生頸部和腰部的疼痛、僵硬。寰樞椎關節炎可引起枕骨下方疼痛。神經根受壓會出現支配區的疼痛、麻木、肌無力。
當椎間盤和小關節退變嚴重時會出現椎管狹窄。骨贅和先天狹窄的椎管、肥厚的黃韌帶一起作用壓迫神經根、馬尾、脊髓,出現間歇跛行。如果壓迫頸椎的脊髓,間歇跛行表現是行走一段時間后出現雙下肢的無力,休息后好轉。如果壓迫腰椎的神經根,表現為行走一段時間后出現一側或者雙側神經支配區的疼痛,休息后好轉。腰椎管狹窄的病人彎腰時椎管的容積變大,壓迫解除,因此病人可以長時間彎腰騎車而沒有疼痛癥狀。
骨關節炎早期往往并沒有任何癥狀和體征,只有到了晚期才出現明顯的疼痛、僵硬、關節活動受限,導致關節失用,并出現相應的體征。
中藥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治療和延緩骨關節炎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中藥作為中華醫學的瑰寶理應得到重視和發展。物理康復治療可以減輕疼痛、僵硬和改善關節功能,但不能治愈骨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