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雖是西醫診斷名詞,但祖國醫學(即中醫)對其早有認識。
(1)病名的認識:中醫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認識歷史久遠,對本病的描述最早見于公元前475~221年戰國時期,根據強 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特征、病機特點及病情演變過程,將其歸屬于痹證之“骨痹”、“腎痹”、“妊痹”范疇,它又有“復感于邪,內 舍于腎”的特點,如《黃帝內經》說:“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 于腎”,又說:“腎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意思是用臀部代 替雙足,不能行走,因脊柱彎曲或駝背后遠看似頭,比較形象地描述了強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髖關節的畸形改變,說明脊柱強直不能屈伸而致坐起困難。近年來又提出將強直性脊柱炎稱之為“大僂”,僂指脊柱彎曲,大僂指病情 沉重、脊柱彎曲、背俯的疾病。如《黃帝內經》中說“陰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就生大僂”,王冰著說“身體俯曲,不能直立,僂,脊柱彎曲”。
(2)病因病機: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為痹證總的外因。其內因與稟賦不足,腎、督陽虛有關;外因感受寒濕或濕熱之邪為主,或與外傷后淤血內阻督脈有關。由于素體虛弱,風寒濕熱之外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陽氣不化,寒邪內蘊,著于筋骨,影響筋骨的營養淖澤,閉阻經絡,氣血不暢,發為本病。
(3)辨證論治:從辨證上多數醫家認為,主要為腎虛寒證及風寒濕邪淤阻之證,總為本虛標實之證。分別佐以祛風、散寒、祛濕、清熱化痰、祛瘀通絡等法.
AS中醫大夫診斷為“痹證”,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必須認清“風、寒、濕邪”的入里是主要病因,強直性脊柱炎中醫屬于痹證范疇,應分清標本虛實按“痹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