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常采用的分期方法有哪些?
1992年國際循環研究會綜合不同學者的分期方法,提出正確的分期方法,以助于該病的正確治療和預后判定。
(1)Ficat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分為四期:Ⅰ期:骨小梁正?;蜉p度疏松,股骨頭光滑,關節間隙無改變;Ⅱ期:骨小梁疏松與致密相間,關節間隙及頭的輪廓尚屬正常;Ⅲ期:股骨頭塌陷,死骨可游離,關節間隙尚正常;Ⅳ股骨頭塌陷,關節間隙變窄,髖臼呈退行性改變。
(2)Mancos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分為六期:Ⅰ期:髖部無癥狀,Ⅹ線片正?;蛴悬c狀密度增加;Ⅱ期:髖部無癥狀,Ⅹ線片有明顯壞死征象,但頭無塌陷;Ⅲ期:癥狀輕微,Ⅹ線片有軟骨下骨折或“半月征”;Ⅳ期:有陣發性輕痛,股骨頭呈扁平形或壞死骨塌陷;Ⅴ期:疼痛嚴重,Ⅹ線片壞死骨有碎裂;Ⅵ期:疼痛極其嚴重,關節變形,通常創傷性壞死多局限于受傷部位,而非創傷性壞死多為雙側性或多發性。
(3)ARCO分期法是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分為O期至終末期:O期:骨的活檢結果與缺血性壞死一致,其他所有檢查均正常;Ⅰ期: 骨掃描陽性或MRI檢查陽性,或兩者均呈陽性。依賴股骨頭累及的位置,病變再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如股骨頭受累<15%;股骨頭受累15%—30%;股骨頭受累>30%;Ⅱ期:Ⅹ線片呈現異常(股骨頭斑點狀表現,骨硬化、囊性變及骨質疏松),Ⅹ線片及CT片上無股骨頭塌陷,骨掃描及MRI檢查呈陽性,髖臼無改變。依賴股骨頭受累的位置,病變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如股骨頭受累15%;股骨頭受累15%-30%;股骨頭受累>30%;Ⅲ期:新月征,依股骨頭受累位置,病變可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新月征5%或股骨頭塌陷<2mm;新月征15%-30%,股骨頭塌陷2-4mm;新月征>30%,股骨頭塌陷>4mm;Ⅳ期:Ⅹ線片顯示股骨頭變扁,關節間隙變窄和髖臼出現硬化、囊變及邊緣骨贅;Ⅴ期:關節完全毀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