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痹論篇”第四十三:關于痹證的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也對“濕痹”、“風痹”、“歷節”作為較為詳細的論述。
那么什么是痹證呢?痹證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致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引起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根據感受邪氣的性質不同,痹證的表現有不同伴隨癥狀,據此可將其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尪痹等。
若患者肢體關節疼痛呈游走不定者,屬風勝,為行痹。
若患者肢體關節緊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屬寒勝,為痛痹。
若患者肢體關節重著而痛,手足沉重,肌膚麻木者,屬濕勝,為著痹。
若患者肢體關節紅腫灼熱痛劇,筋脈拘急者,屬熱勝,為熱痹。
如痹證治療不當,遷延日久不愈,肝腎虧損,氣血俱虛,痰瘀交結,寒濕凝滯,痹阻經絡,停滯關節,致寒凝痰瘀,肢節失于氣血溫煦濡養,而出現關節腫大、僵硬、變形,屈伸不利,筋脈拘緊,肌肉萎縮,為尪痹。
痹證在西醫學中主指風濕免疫性疾病范圍,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等。
我院王旌屹為首的專家組認真研習《黃帝內經》痹證理論,傳承中醫經典理論,弘揚祖國傳統醫學。以《黃帝內經》痹證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獨創“治痹十字大法”“通痹活絡壯骨、祛風散寒通絡、通痹化瘀除濕”等系列療法用于臨床治療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頸腰椎病、股骨頭壞死、骨髓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
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頸腰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痛風的治療原則——祛風散寒、化瘀通痹。 用于骨質增生寒濕痹阻證候者。
股骨頭缺血壞死、骨髓炎的治療原則——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痹壯骨。用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寒濕痹阻,氣滯血瘀引起的髖部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用于骨髓炎引起的化膿腫痛,創面久不收口。
治療反應:
患者可能出現如下癥狀:
1、局部或全身有溫熱感;
2、全身或局部出汗或多或少,局部有針刺感;
3、患病部位出汗后,或有向外冒涼氣、出風氣之感;
4、全身或局部有經氣竄動或跳動感;
5、或有強弱不等的針刺感或導電感;
6、有的患者會出現大便干、有的患者會出現大便稀或下利清水,小便或混或濁;肛陰部排氣增多癥狀,短期內即恢復正常;
7、有時患部會出現疼痛加重短時間的脹痛、僵直或板滯感,以上癥狀靜臥時體會更為明顯。
禁忌:忌腥辣,遠煙酒,避風濕寒氣。